10月17日,大足區(qū)珠溪鎮(zhèn)八角村小,康清秀老師在給三個孩子上語文課。記者 蘇思 攝
“秋的拼音是qiu,q是聲母,iu是復韻母。跟著我讀:qiu,秋天……”10月17日早上9點,大足區(qū)珠溪鎮(zhèn)八角村小的教室里,在老師康清秀的帶領下,孩子們正在一字一句認真讀書。
八角村小建于1950年,曾經有6個年級、數(shù)百名學生。近年來,隨著城鎮(zhèn)化進程的加快,村里人口越來越少,學生也越來越少了。
雖然八角村小的學生很少,但其辦學質量、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提高,它是大足區(qū)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(fā)展的一個縮影。
如果沒有這所村小,娃兒到中心校讀書要走一兩個小時
八角村小坐落在村委會旁邊,校舍面積共300多平方米。從校門走進去,左右兩邊分別是教室、圖書室、活動室、廚房等,盡頭是一個小小的操場。
“八角村地廣人稀,幅員面積7.5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3000人左右。”八角村村委會負責人告訴重慶日報記者,村子距離珠溪鎮(zhèn)場鎮(zhèn)大約6公里,如果村里的娃兒到鎮(zhèn)上的官倉中心小學讀書,早上6點就得起床,然后走一兩個小時才能到校。
現(xiàn)在八角村小的3名學生中,唯一的一名女生陳思琪,走半個小時到校;陳川離學校最遠,爸爸每天騎摩托送他上學;李東旭最近,只需要走幾分鐘即可到校。
通過網絡找資源,帶孩子們一起學習
今年40歲的康清秀是2004年到八角村小教書的。如今,她是八角村小唯一的老師,同時還是炊事員、衛(wèi)生員。
“每個課間十分鐘都得安排利用好。”康清秀說,早讀課后的十分鐘,她得趕緊把昨天布置的家庭作業(yè)改出來;一、二節(jié)課后的十分鐘,要把做營養(yǎng)午餐的肉、菜切好;第三節(jié)課后的十分鐘,把飯蒸上。“這樣才能保證第四節(jié)課后學生能盡快吃上午飯。”
盡管八角村小只有1名老師3名學生,但教學設施卻很齊備。重慶日報記者在教室里看到,講臺旁邊有一臺42英寸的大彩電,可接收衛(wèi)星和網絡信號。
“這段時間因為下雨,我們在維修教室,線路斷了。”康清秀說,自己平時常常通過多媒體設備,在網上查找相關課件,“還有音樂、美術方面等課程,我也通過網絡找資源,帶孩子們一起學習。”
那束漂亮的絹花,是她最珍視的禮物
“八角村小的教育教學條件,一點都不輸于中心校。”官倉中心小學校長何啟財告訴重慶日報記者,幾年前,學校擴大了操場面積;最近又花了幾萬元將學校的房梁、瓦片全部更換。在圖書配備、教輔用具等方面,官倉中心小學也給予八角村小相應補貼。
八角村小的學生讀完三年級后,就會轉到官倉中心小學。“在三年級時,八角村小會開設英語課。每周,官倉中心小學會派英語老師來‘走教’。”何啟財說,無論教學條件、硬件設施,八角小學樣樣達到了標準化、均衡化。不僅如此,在八角村小,學生們的學習成績都挺不錯。在康清秀剛送走的上個三年級班,有個從外地轉回來讀書的學生,之前語、數(shù)測試只能考十幾分,后來能達到八九十分了。
康清秀也得到學生們深深的喜愛:他們會偷偷在講臺上給康老師放一塊蛋糕;在他們的畫筆下,最愛畫的是康老師;課余時間,他們最愛和康老師打球、踢毽子……
“去年教師節(jié),三年級的學生們像變戲法一樣送給我一束絹花。”康清秀說,她把那束漂亮的絹花放在宿舍里,那是她最珍視的禮物。
“村小離場鎮(zhèn)那么遠,他們一定是提前去買好的。”康清秀紅著眼眶說,只要村里有學齡兒童,自己就會在這里教下去,“山里的孩子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,我最大的心愿,就是教給他們知識,讓他們長大后有出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