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了的張東明沒有“獨善其身”。他通過免費提供苗木等方式,帶動該縣1.5萬群眾發(fā)展富硒小麥等特色農作物種植;與農戶簽訂協議,以高于市場價10%的價格收購富硒小麥。如今,富硒產業(yè)已成為該縣的一大特色產業(yè)。圖為張東明在查看富硒棗樹的長勢。 李艷慶攝(新華社發(fā))
新華網石家莊10月9日電(記者范世輝)“富硒小麥不僅產量高,價格也比普通小麥高,俺家種了11畝,算下來增收3000多元。”近日,在河北省廣平縣富硒農產品基地,唐莊村61歲的農民張子明樂呵呵地說,“這多虧村里‘富硒大王’張東明發(fā)展我們種富硒小麥!”
被當地群眾稱為“富硒大王”的張東明原是河北省廣平縣唐莊村的一名普通農民,1954年生人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,冬天溜墻根曬太陽、侃大山是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,但是張東明不喜歡這種慵懶的生活方式。當時,初中畢業(yè)后回到村里務農的他逐漸認識到,要想脫貧致富,就必須解放思想,依靠科技發(fā)展高效特色農業(yè)。
偶然的機會,喜歡讀書看報的張東明從一份大學的學報上獲知,硒元素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,人類多種疾病與缺硒有關。“能不能開發(fā)出一種技術,讓農產品含有容易被人體吸收的硒元素,讓人既能吃飽肚子,又能預防疾病?”張東明動心了。
1992年,曾經搞過棗樹優(yōu)良品種研究的張東明牽頭成立了邯鄲市富硒果品研究中心。同年,提高果品硒含量課題在邯鄲市科委立項。由于這是一項新課題,當時國內外都沒有相關數據,專家只能提供一些建議。為此,張東明開始了艱辛的科研之路,富硒棗,則是他第一個攻關的項目。
“他試過葉面噴灑,也搞過土壤施肥,整天泡在地里搞研究。”張東明的兒子張靜說,經過3年的上百次試驗,終于成功開發(fā)出富硒鮮棗,投放市場后供不應求,同時引起各界關注。1996年,富硒果品被河北省政府評為農業(yè)名優(yōu)產品,獲國家專利。
2008年開始,張東明把目光投向種植周期短、技術相對簡單、產品保存期限長的富硒小麥種植上。通過在播種時施硒肥,讓普通小麥搖身變?yōu)楦晃←湣?ldquo;富硒小麥不僅食用后有利于身體健康,經過4年的數據對比我們還得出結論,施用硒肥的小麥抗干熱風,抗倒春寒,比普通小麥晚成熟3—5天,增產15%左右。”張東明說。為增加富硒小麥的附加值,張東明還建成一條大型石磨富硒面粉自動化流水線,并積極發(fā)展富硒高蛋白手工面和富硒麥仁等下游產品。
30多年來,張東明先后承擔國家、省、市11項科研課題,獲得了“提高果實硒含量的方法”等三項國家發(fā)明專利。
富了的張東明并沒有“獨善其身”。他通過免費提供苗木、開展技術培訓等多種方式,帶動廣平縣4個鄉(xiāng)鎮(zhèn),1.5萬群眾發(fā)展富硒小麥、富硒棗、富硒櫻桃等特色農作物種植,共計4.6萬畝。對于種植面積較多的富硒小麥,張東明還與種植農戶簽訂協議,以高于市場價10%的價格收購。
如今,富硒產業(yè)已成為廣平縣的一大特色產業(yè),通過自身的學習鉆研,張東明從一個普通農民成長為高級林果工程師,更是遠近聞名的“富硒大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