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籌公益平臺醫(yī)院“掃樓”:粗放操作消耗社會愛心
■ 觀察家
地推人員與某些“可憐人”串通在一起,弄虛作假,這就將在水滴籌上求助變成了一場謊言游戲,沒有公益,只有算計,最終走向公益的反面。
水滴籌又出事了。
近日,據媒體報道,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(yī)院派駐地推人員,他們常自稱“志愿者”,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(fā)起籌款。地推員每單最高提成150元,月入過萬,還有末位淘汰機制。拍客臥底發(fā)現,地推員們對募捐金額填寫隨意,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,對捐款用途缺乏監(jiān)督。
11月30日下午,水滴籌公關團隊回應稱,“部分地區(qū)個別線下人員的違規(guī)現象,嚴重違反了水滴公司價值觀、準則及相關規(guī)定,調查清楚后將給以嚴懲。同時自即刻起,線下服務團隊全面暫停服務,整頓徹查類似違規(guī)行為……”
盡管涉事公司的回應有“嚴懲”“徹查”之類的字眼,但仍有問題不能回避:出現這樣的亂象到底是個別地區(qū)個別人員不規(guī)范,還是一種普遍現象?一座房子偶爾失火可以說是偶然,可是隔三差五就失火,這就不能用偶然來形容了。實際上,此前財經網就曾報道,水滴籌的地推人員不分時段、不分科室地給每個住院患者推銷水滴籌業(yè)務,嚴重影響醫(yī)院正常的工作秩序。
這可能就指向著,水滴籌的“掃樓式”地推可能不是一時一地的做法,此前有無類似行為,水滴籌也應好好檢討一番。更重要的是,平臺地推人員這種以弄虛作假傷害公益的做法,應該得到徹底反思。
眾所周知,水滴籌是一個互聯網眾籌公益平臺,從一開始其就不收取任何手續(xù)費,籌款所得資金全部歸籌款人。但這并不意味著,水滴籌是在做賠本買賣。它有其商業(yè)邏輯:在水滴籌注冊求助的用戶,可以成為水滴保等商業(yè)項目的流量池,而水滴公司已經在2017年獲得保險經紀牌照,根據其創(chuàng)始人沈鵬的說法,由于公益籌款的用戶轉化率很高(購買保險),所以,水滴公司是可以以此謀求商業(yè)利益的。
這種商業(yè)邏輯本質上沒有什么問題,實際上,在互聯網公益籌款與互聯網保險之間形成閉環(huán),也凸顯了創(chuàng)新在新經濟行業(yè)的活力。但是這種商業(yè)模式如果在落地過程中,過于簡單粗放,傷害的將是公益根基。
無論如何,互聯網眾籌平臺是建基于公益屬性的,而公益最忌諱的就是欺騙,或者說騙捐。但地推人員卻與某些“可憐人”串通在一起,弄虛作假,將網絡求助變成了一場謊言游戲。這里面,沒有公益,只有算計,走向了公益的對立面。
真實是公益的內核,公益本身是一場心與心的抱團取暖,若被欺騙染指,縱是心良意美,終究破壞的是公益根基。
與傳統(tǒng)籌款模式相比,互聯網公益平臺在于互聯網與技術優(yōu)勢,其本應該用技術優(yōu)勢建立嚴密的風控體系防止作假,或者創(chuàng)新模式去獲取用戶,而萬萬不該用那種簡單粗暴的方式“拉新。
公益就是公益,不能為了流量去傷害公益精神。水滴公司主動承認錯誤并且暫停線下服務團隊業(yè)務,希望是真心悔過?;ヂ摼W公益籌款平臺應該“因信稱義”而非“因利稱義”,避免將公益籌款異化為割韭菜的低級游戲,恰恰是每一個互聯網公益眾籌平臺需要嚴格審視的。
□西坡(媒體人)